Good Antigen & antibody

Great Help for your Research!

说说抗原

《说说抗原》

Detre在1903年与俄国生物学家伊利亚.梅契尼科夫共同发表的一篇法语文章中创造了”抗原“这个词;尽管这个名词和概念曾经于1899年出现在他的研究中,为了使这个事情变得更复杂化,他把自己明在改了,1899年他的名字是Ladislas Deutsch,1903年改为Ladislaus Deutsch (Detre),后来又改为Laszlo Detre,这个名字后来被收录在匈牙利传记大辞典,够折腾的。应该是先定义了抗体概念,再定义抗原这个概念的;准确的的讲抗原应该是substance induce antibody generation。
一、抗原两个基本属性:
1) 免疫原性(immunogenicity):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过程的能力;
制备抗体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;
不同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弱不同,以蛋白质为最强的免疫原,其次为多糖类。脂质与核酸并不能成为免疫原,除非与蛋白质结合才能活化免疫反应。就蛋白质而言,经过特定的抗原呈现细胞处理后,形成小分子的肽(peptide)片段,再与细胞表面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(MHC)结合,才能被辨识而活化免疫系统。我们大部分的抗原都为蛋白质都为多肽就是这个道理,对于蛋白质来说,我们及需要其稳定,又需要其容易降解;需要其稳定是针对其再体外储存而言,需要其容易降解是因为必须在体内被酶分解成小肽段,才能与MHC结合,才能激活免疫系统;我们所使用的免疫佐剂,主要作用使其缓慢释放持续刺激,有的佐剂里面会加入一些激活刺激性的因子。
2) 反应原性(reactogenicity):与相应抗体或者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能力;
使用抗体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:人工制备抗体主要就是为了利用其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这个特性,不管是免疫检测还是抗体药物都是利用这个原理;一般来讲,我们都希望得到亲和力高,特异性好的抗体。

二、抗原的基本特征:

外来性(Foreignness):也就异物性,产生免疫作用的分子必须为非自体生物系统的物质。免疫系统辨识非自体分子的能力,主要与宿主免疫系统对自体分子的耐受性有关。抗原所引发的免疫作用严重程度与其外来性有绝对关系,生物物种间的血缘差异越大,其间的抗原差异即越大,引发的免疫反应也就越激烈;

分子大小:相对来说,分子量越大的物质免疫性越强;分子量小于10kD的抗原一般很难激发集体产生抗体,但是这个不是绝对的,有少数分子量小于1,000Da的分子仍具有免疫原的特性;
所以这里就有半抗原(Hapten)的概念,分子量太小无法刺激机体产生抗体,常见的农药残留小分子,食品安全小分子和多肽都属于半抗原,需要偶联到一个载体Carrier上才能具有激发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,偶联后变成所谓的完全抗原。通常用于偶联的载体是BSA,OVA或者KLH;偶联方法和技术路线,我们稍后会分享。
大分子物质较容易被细胞吞噬和处理,不可溶的巨大分子通常比可溶性的小分子较具有免疫性;但是无法被分解或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(MHC)呈现的大分子,肯定无法机体产生抗体。
另外,外源性的蛋白进到体内,首先被体内的酵素分解掉,但是体内酶类仅仅可以作用于L-氨基酸,对于由D-氨基酸构成的聚合物无法分解处理;因此D-氨基酸构成的物质,业不是好抗原。
化学结构与异质性(Heterogeneity):分子大小和外来性并不能构成免疫性的完全条件,也就是说这个结构必须足够复杂。单一氨基酸或糖类分子合成的同质聚合物,基本很难刺激机体产生抗体。蛋白质中复杂的四级立体结构以及蛋白质本身各种修饰(甲基化修饰,糖基化修饰,乙酰化修饰等)。

超级抗原(super Antigen,简称sAg)为一类仅仅需要少量就可以快速高效激发产生抗体的物质;按照活化细胞的不同,可分为T细胞超抗原和B细胞超抗原,又按照其来源不同分别将T、B细胞超抗原分为内源性超(病毒型)抗原和外源性(细菌型)超抗原。
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是外源性B细胞超抗原,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gpl20也能结合某些亚型的B细胞,是内源性B细胞超抗原。
对于抗原,我们主要专注于重组蛋白表达,多肽设计合成及载体偶联制备完全抗原;相关技术问题可以联系我们咨询。

点赞